看看中国90后年轻人的创造力,我们和冬奥会主席台设计师聊了聊
畅谈冬奥前后的筹备秘辛,以及她参与其他国家重大项目设计的心得体会。
第24届北京冬奥会闭幕一周有余,赛场上的呐喊与感动依然在每个观众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取得了9金4银2铜,共计15枚奖牌的历史最好成绩,极大地提升了国人对冰雪项目的信心和参与度。不过冬奥的精彩不只局限于赛场之上,与奥运健儿的拼搏同样亮眼的,还有本届冬奥会简约大气、绿色高效的开闭幕式。
由一个个小雪花组成的大雪花主火炬、纯洁高尚的冰五环,以及以“燕山长城雪景”为灵感的主席台主视觉设计,都让观众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近日,我们就同冬奥会主席台主视觉的央美设计师喻筠雅聊了聊,畅谈冬奥前后的筹备秘辛,以及她参与其他国家重大项目设计的心得体会。
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主席台的主视觉“燕山长城雪景”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团队,与北京奥组委、张艺谋导演团队合作完成的。
方案前期,张艺谋导演确定了本次主视觉表现的两个重点:冰雪、浪漫。
燕山西起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这一段长城将本届冬奥会所有举办赛事的场馆与雪场所在的地点都包含在内,有极大的象征意义。设计团队把这段长城景色,简化为平面语言,用极富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这个成果,央美师生团队从2020年开始,就和奥组委、张艺谋导演团队反复打磨。
在设计方案过程当中,央美师生团队每周都要开例会讨论方案。开会就意味着要拿出新的方案,这使得筠雅和团队小伙伴每天都处于“备战”状态,不能有丝毫懈怠。有时候奥组委突然给出某个方案的修改意见,那么整个团队就要加班加点进行修改、反馈,将整个场景的模型和动画演示重新做一份。
谈及整个冬奥项目中最困难的部分,筠雅直言,是简洁的设计与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与开幕式整场主题氛围相契合。所以用什么样的视觉语言准确地表达开幕式的主题,是团队一年多以来探索的关键问题。
最开始团队曾试过用“雪花”这一意象来做文章,团队曾尝试把不同国家的语言、地标与雪花相结合,做了很多版方案。后来团队又想用新媒体灯光来打造整个主席台的视觉,也尝试了多版方案。
最后经过不断地开会、讨论、试错,团队最终决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确定选用简洁大气的“燕山长城雪景”作为最终设计方案。
整个“燕山长城雪景图”将长城与燕山的山脉轮廓进行了高度提纯和简化,运用地理上的等高线构成流畅自然的山体造型,并利用飞白肌理效果增强画面上的视觉层次,将简约大气的设计语言和长城雪山云山雾绕,延绵不绝的氛围结合,整体营造中国文化氛围与东方审美气质,同时也符合冬奥会的主办地特征以及冰雪主题。
不过如此精彩的设计,电视转播还是不能完全展现主席台设计的全部妙处。据筠雅透露,在摄影机拍不到的,主席台下面铺的地毯上,有很多雪花的小纹样,这些小雪花一片一片拼接成了整个地毯,这个意象寓意着漫天雪花飘落下来,洒满整个燕山的浪漫氛围。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共有51个人加入到团队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团队里的成员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其中学生主要负责制图和出方案,老师主要负责给予修改意见和推出主创方案,筠雅是学生的负责人,主要做设计统筹,在出设计方案的同时将学生们出的新方案汇总向老师汇报,再由老师整理对接到张艺谋导演的团队。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师生配合十分默契。
在这次设计工作当中,央美师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怀着崇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设计方案精心雕琢、不怕试错、反复修改,最终让“燕山长城雪景图”这一设计方案得以完美呈现,冬奥会开幕式的圆满成功是幕后设计团队中所有人的努力共同达成的,每一个创意也是参与设计的同学和老师智慧的结晶。
喻筠雅是经由中央美术学院的选拔,而参与到本届冬奥会的主设计团队中的。
中央美术学院曾承接多个国家大型项目,设计成果丰厚,实力有口皆碑。
筠雅参与的第一个国家项目是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的“区域协调”的彩车概念设计,当时她才24岁,非常年轻,而团队中集结了中央美院里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他们才华横溢,每次呈现出的设计方案都让筠雅拍案叫绝。在这次项目的“捶打”之下,筠雅的成长速度也比之前更快。
时间到了2021年,筠雅接着参与了建党一百年庆典活动的会场空间设计,团队要同时考虑非常多的问题,调研和排布工作也比之前多好几个数量级。不过整场工作中最难的部分是确立整个活动会场的主视觉概念,在不断尝试各种意象之后,团队最终确立“巍巍巨轮”为主题概念。
从时间节点来看,“建党一百年”庆典和冬奥会开幕式的筹备工作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当时还不巧撞上筠雅的毕业设计和工作面试,面对这么多挑战同时袭来,筠雅并没有乱了分寸,而是敢于挑战,迎难而上。
她谈到那段时期的时候,笑着说出四个字“尽力而为”。
每件事“优先级”,每一天都先做当下最应该优先做的事,所有的问题都会慢慢迎刃而解。凭借着这股韧劲儿,筠雅度过了那段“累并充实着”的时期,并成功地把每件事都做到了最好。
对于筠雅来说,中央美术学院带给她了太多宝贵的东西。
第一个便是眼界的广度。在中央美院这个平台,学生们能见到国内外最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很多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让学生与真正好的作品和作者零距离互动,会全方位提升美学教育的效率。
第二,认知的维度变得更加丰富。为国家项目出工出力,服务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项目成品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也是中国文化的展现之处,让祖国人民与世界同胞都拥有共鸣感和认同感。这样下来,身为设计师的思考模式就会完全不同,对设计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第三是思维的深度。中央美院的教学课程内容不仅局限于艺术和设计,同时还会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一件艺术品有了人文价值,它的分量才会更重;而一个艺术家有了人文科学的涵养,才能创作出更具关怀和视野的作品。
谈到未来,筠雅不愿意为自己设限。今年5月,中国品牌日即将在上海举办。届时,我们依然会见到筠雅的作品。让拭目以待,看看她会带来什么新的惊喜。
筠雅基本参与了中国过去五年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这些项目的历练让她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成熟与从容。
冬奥赛场上,谷爱凌、苏翊鸣等中国年轻一代运动员挥洒汗水,争金夺银;赛场外,央美师生团队在大家看不见的赛场上为国家项目的顺利开展,在无数个日夜中争分夺秒完善自己团队的提案。他们都是好样的。
如果想知道筠雅工作中的具体细节,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 END -